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受到最多的批评大概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了,而很多教育学专家则认为我们的教育研究是理论上不去,实践下不来。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实际,很难提出真正高深的理论,而真正高深的理论研究,又确确实实可以启迪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思维,开阔大家的眼界,从而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泛教育论》,就是这样一部启迪思维的优秀学术专著。
这部书的启发性首先来自于它宽广的理论思路。作者从“人的全面生成”这样一个宏大的理论背景出发,把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教育现象统合在一起加以考察,登高望远,从而在深刻的哲学层次上,揭示了以前一些教育学著作没有发现的很多关于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新认识,解决了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不少困惑。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这两大教育领域的划分,独具匠心,读来初觉艰涩,领悟后则顿觉豁然开朗。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一直效果不佳,由此种理论解释则可以明白,学校教育远不是人的教育的全部,而且人的教育中的相当部分是必须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获得有效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这样,课堂德育课程教学只能做到让学生“知道”,而真正的美德养成还需要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只有把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活动才能获得最终的实效。
真正高深的理论并不一定脱离实际,相反却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实践。《泛教育论》的启发性在根本上就源于其深刻的理论思维。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仅局限于琐细的教育实际工作,是很难形成真正深刻的认识的,这同脱离实际不可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论创新是同样的道理。《泛教育论》这部著作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很多以前的教育学著作未曾揭示出来的关于教育现象的理论认识,读起来极具启发意义。作者从交往实践理论出发,以主体际交往关系模型对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十分清楚并且令人信服的解释,解决了以前一些教育理论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这对当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主体性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关于教育与人的生长的理论观点,对我们有效开展素质教育也颇有启发。
从实际出发探讨理论是这本著作启发性的另一源泉。从后记中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作者曾经长期从事教育实际工作,而且书中的主要问题也是来自于教育实践的,因此,这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理论研究成果,而是作者在教育实际工作中长期探索和思考,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结晶。无理论思维则难有普遍意义,而闭门造车也往往难行天下。本书作者从实际出发,经过深入研究思考,进而上升到理论,其发人深省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书中关于“知识中心主义”的批判,虽然是抽象的理论演绎,却处处直指教育实际工作的痛处,分析丝丝入扣,批判鞭辟入里,使人觉得有如春雷行空,振聋发聩。由此反省我们在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等等实际教育工作中一味简单套用知识教学模式的做法,实在是荒谬可笑。更为可笑的是,《泛教育论》给我们揭示的这些理论与实践误区,不仅教育实际工作者,而且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也是熟视无睹。这实在应当感谢《泛教育论》的作者,为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些既深刻又浅显的道理。
此外,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也是相当不错的,硬皮精装,封面朴实而凝重,可以称得上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也反映了山西教育出版社对这部著作的重视,以及责任编辑的确独具慧眼,我们希望今后看到更多这样高质量的著作问世。